您的位置:首页 >IT > 正文

《解放军画报》采编组长刘欣欣:一次不寻常的编辑思考

来源: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:2018-08-07 15:27:17

《解放军画报》采编组长刘欣欣:一次不寻常的编辑思考

《解放军画报》采编组长 刘欣欣

“编辑老师,您改得真好,这样的文章,我是万万写不出来的。可看着作者栏中自己的名字,我却没什么成就感!”

这句微信,来自基层部队的一位新闻干事。由他署名的一篇图文并茂的新闻稿,刚刚发表在新一期《解放军画报》上,而编辑那一栏里,写的是我的名字。

来自作者的微信,之前没少收到过,但多是类似“老师,您改得真好,谢谢您!”如此次这样,坦诚真实到让我有如芒在背之感的,还真是第一次。

倒不是震惊于对方的想法,因为这大概属于编辑与作者之间,众多难以调和的矛盾之一,不足为怪。再者,对于自己经手的稿件,也早设想过作者会有的各种反应,包括如今这种。

只是,头一次有人真的将它表达出来,且避无可避,必须直面,还要回复。作为一名姓“军”的编辑,我如何能允许刊登的稿件不那么好?如果那样,最终影响的不仅是刊物本身的质量或影响力那么简单。

举个例子,我们2017年推出的《纪念建军90周年特刊》,因为丰富饱满、大气恢宏,荣获2018年画报行业最高奖“金睛奖”的编辑类一等奖。为什么?

要知道,在90周年那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节点,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都盯向中国军队。作为我军唯一以摄影报道为主的《解放军画报》,又恰逢最重视觉传播的时代,所编辑刊发的每一张照片、每一段文字,不仅是纪念建军90周年各种现实仪式的信息传递,更建构承载了民众对当前中国军队及其未来的认知和想象。

换句话说,《解放军画报》传递塑造的是中国军队的最美形象。这项历史使命,不容许它刊发一张不适宜的照片、一段不恰当的文字。

给《解放军画报》的投稿,初衷也是要展现军营和官兵最动人精彩的一面,那就没必要让有瑕疵的照片或平庸的文字,去影响读者阅读兴趣,以至埋没了原本想要讲述的人和事?

比如,作为作者和编辑的你我,同为二百万分之一,而大多数军人在其短暂的戎马生涯中,被《解放军画报》报道的概率能有多大?

一旦有这种机会,有什么理由不去为之尽最大的努力、做最好的呈现?多年以后,当你老了,走不动了,炉火旁打盹,翻出画报,回忆青春,你和你曾经报道过的人,是否会感激,曾被这世界温柔以待?

有一年,《解放军画报》开辟了一个由我负责的、瞄准普通士兵的专栏——《士兵纪事》。 我希望这个栏目的稿件,能用最简单干净的照片和文字讲述普通士兵的故事,诠释军人本色,展示军营风采,折射时代的影子。

可当栏目真正运行起来之后,我才发现,现实远比理想残酷:除了来稿多是一些已被宣传过的士兵,少有真正聚焦普通士兵的;最令我无奈的是,绝大部分在形式、内容和表达上,都还是以往那种陈旧老套的宣传稿。

比如讲一个兵了不起,就去罗列他立了几次功、获过多少奖、有哪些称号。讲一个兵的军事素质提高快,就会说这个兵每天比别人多做了多少个俯卧撑等等。甚至,一提为什么要当兵,总离不开那句“为了圆儿时的军旅梦”。

这样的稿件,且不说是否让人愿意读,我就不信,非如此千篇一律,就没法儿展现子弟兵的风采了?活泼泼、机灵灵的每个兵,就只能硬生生装进同一个套子?

我曾在该栏目开栏的话中提到:放眼军营,男兵女兵,新兵老兵,到处是兵,普通且平凡。然而他们中任何一个,拉出来站在聚光灯下,哪怕再普通,也有故事,哪怕再平凡,都不乏精彩。

那么,设想一个作者,如果除了所写人物的名字,再难找出其身上与众不同、有高辨识度的精彩点,是否也是一种不合格之作?

面对一篇不太合格的稿件,作为编辑的我,在履行出版的使命、为读者负责,还是满足作者的成就感之间,权衡再三,通常会选择前者。

而且,谁叫你我都首先是军人,其次才是作者和编辑呢?职责使命面前,个人的辛苦与荣誉,显然可以先往后放放吧。

话说回来,对于一文一图的好坏美丑,从来人言人殊。身为一名小编,我断然不敢以为自己的标准摆权威。因此,我盼着有一天,作为作者的你,能理直气壮地对我说:“我认为您改得不如原文好!”而不是:“您改得真好……”

猜您喜欢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