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鹰报》进社区开展公益活动。资料图片
7月7日,是《金鹰报》创刊11周年纪念日。这份报纸经历了几次大的“转身”:由湖南广播电视台整体划转至湖南日报报业集团,又从最初高举文化娱乐大旗到如今扎根基层社区。划转之前,《金鹰报》每年需要湖南广播电视台拨款800万—1000万元;划转之后,已连续3年实现盈利递增。《金鹰报》也完成了从广播电视报到社区报的华丽转身。
定位:“窄”中求“宽”
现在,大家看到的《金鹰报》,在报头位置有8个字——幸福社区,快乐生活。这是《金鹰报》的办报主旨,也就是她的定位。
从2007年7月创刊以来,《金鹰报》经历了新锐娱乐、文摘、都市生活几种定位的调整。2015年从湖南广播电视台整体划转至湖南日报报业集团,离开具有丰富娱乐因子的广电系统,这份报纸怎么办?从美食报,到艺术报,到财经报,到电影报等,报社做了不少调研和论证。最终在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指导下,选择了社区报这一方向,以崭新姿态担当媒体社会责任。
说到社区报,当然不是一个新鲜概念。定位社区,是老、中、青读者都涵盖吗?《金鹰报》选择做了一个细分——紧盯“银发群体”(即60岁以上老人),努力打造“银发粉丝圈”,主要为城市社区的老年读者服务。在版面设置、内容采编、线下活动、平台构建等方面,全部围绕这个“窄众”展开。
内容:见“微”知“著”
明确了定位之后,报纸遵循“服务、引导、共享、关爱”的编辑方针,坚持以“小”见美,见“微”知“著”,俯身沉心接地气,深入社区“走转改”,既把党和政府的政策、精神传达到社区的角落,也为老人的生活、健康、文化娱乐提供尽可能贴心的服务。
此前,《金鹰报》相继推出了《邻里》《养生》《畅游》《收藏》《民俗》等特色版面,举办了“爸妈的爱情”征文活动;推出了《那个温暖的背影》《追思》《书的江湖》以及“湖南长征记忆”等主题报道和特别策划,既切合时令,又符合定位,较受老年读者喜爱。特别是系列报道“党员微故事”——用文字和镜头记录身边(社区)那些平凡的老共产党员的故事,挖掘他们在平常生活、岗位及社会活动中的闪光言行和感人片段,于细微处彰显榜样力量,获得了广泛好评。
2017年以来,针对“幸福社区 快乐生活”及老年读者群的定位,《金鹰报》开始建立“金鹰报‘老记者’群”“长沙党建专干群”,为联谊通讯员和社区新闻挖掘提供了更多便捷;开辟了几个整版的《社区新闻》《读者互动》《社区板报》,在延续之前特色栏目《党员微故事》的基础上,新开辟了《社区好人》《金牌读者》等个性栏目。记者深入社区,挖掘了30多个社区好人故事。“那些年我们照过的全家福”“退休不退岗”等多个策划报道也广受好评。
融合:由平面至立体
融媒体时代,单一的内容表现形式与传播渠道,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。
几年来,以“金鹰云社区”为中心,基于读者数据收集(50余万老年读者、10余万有效数据),构建从报纸到新媒体(云端),到线下实体馆和落地活动的运行闭环,一个主攻资讯阅读、法律服务、旅游产品开发、书画艺术品买卖、老年养生保健服务的分合相适、立体全面的读者综合服务平台初具雏形。专注法律服务的“小马问法”、书画艺术品拍卖的“拍德利”、旅游开发的“云游天下GO”等分端口,既源于报纸版面,每期都有报道,又基于线下实体而存在;既可分开独立运行,又与“云社区”总平台连接打通形成整体。
同时,实体馆扎根社区,读者俱乐部已经有14家,遍布全省10多个地市,公益活动、旅游活动、团购活动,一年下来有几百场,大大增强了报纸和读者的黏性。因此,“金鹰云社区”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概念,而是一个用纸媒(品牌)牵线搭桥、用实体馆深耕细作、用新媒体振翅飞翔的真正的综合服务平台。
这一过程中,《金鹰报》这份报纸本身的传播力、引导力、影响力、公信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。如一场老年联欢会,吸粉就接近1万人,点播、阅读、投票都超过10万;《金鹰报》2017年零售及派发给读者的报纸达90万份。
(作者系金鹰报刊社社长、总编辑)